《十堰市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

索引号
K26058142/2021-20737
解读类型
媒体解读
解读方式
文字方式
来源
十堰政府网
发文日期
2021年07月13日 17:40:00

日前,十堰市政府发布《十堰市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计划》),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中医药强市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计划》提出,到2023年,中医药全面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防治传染病能力显著提升;武当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市级三级中医医院建成区域高水平中医医院,县级中医医院建成县域中医诊疗中心,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科并全面参与临床诊疗服务,基层“国医堂”提档升级,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基本普及;创建一批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和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中医药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

加强县市区中医医院建设优先发展传统中医诊所

为加快推进我市中医药强市建设,我市将开展五大重点行动。

一是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行动。充分发挥武当中医药集团牵头作用。加快推进实体化运行,力争将其打造成集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加强统筹,倾斜政策,整合资源,将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十四五”规划优先发展对象,做优做强市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结合创建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323”行动,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医高地,全力创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加强县市区中医医院建设,补齐短板,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县域中医医疗中心。完成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医疗机构(肛肠、骨伤、妇科、儿科等),鼓励连锁经营。优先发展传统中医诊所,构建“中医诊所在身边”和“15分钟可及”的中医服务格局。鼓励公立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参与传统中医诊所服务。提供中医养生保健企业登记经营范围使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规范表述。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服务;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提档升级,以院(中心)为单位,中医药人员比例占医药人员比例达到20%以上,能提供15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村(社区)卫生室建成中医综合治疗室,拥有至少1名能中会西的基层医务人员,能开展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中医药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的全覆盖,推动中医药与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相衔接。

二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行动。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应急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组建市级中医疫病防治队(紧急医学救援队),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传染病防控和临床救治,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打造区域中医药临床高地。聚集重点优势领域,以提升中医疑难重症、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为核心,建设区域中医药临床高地。重点支持中医肝病、中医肿瘤、中医外科、中医针灸推拿和康复等优势专科建设,建设一批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特色优势专科和中医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提升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能力。推进临床与治未病有机融合,以中医医联体为基础,以医疗机构学科特色为依托,建设市、县治未病示范中心,梳理总结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方法,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健康状况,建立治未病基本处方库,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三是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行动。突破性发展中药制剂产业。支持医疗机构研发、使用和推广中药制剂。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配制的中药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成立中医养生保健质控中心,推出一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为社会举办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业。搭建武当中医药集团事业产业综合发展平台,打通种植到使用链条,以公立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优先采购相关中药饮片为引导,衔接起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作用等环节,促进道地药材种植、生产、加工规范化和标准化。

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领军人才纳入“武当人才支持计划”

四是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行动。以中医思维和临床诊疗能力培养为主线,着手培养一批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产业骨干和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技能工匠、复合人才和实用人才;鼓励中医药人才引进。实行中医药人才倾斜政策,将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中药学等专业人才需求列入年度高层次和急需紧缺目录,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领军人才纳入“武当人才支持计划”,落实相关待遇;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借助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建立选派人才到北京等知名中医医院学习进修长效机制。加强实施国家“歧黄工程”、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人才培养项目、院士工作站的绩效评价,建立聘请国医大师、知名中医专家授课、坐诊、带教制度,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加强武当中医药资源的挖掘、整理,打造武当中医药学术流派,推出一批优秀传承人。

五是弘扬武当中医药文化行动。挖掘和传承武当中医药文化精髓。加大武当中医药的整理挖掘、传承传习、宣传阐释力度,加强技术、理论再创新,支持建设武当中医药博物馆。将具有原创性的武当中医药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予以保护;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整合现有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各类中医药科技资源,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N”联合推进中西医汇聚创新。支持建设中医药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弘扬武当中医药文化。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我市文化发展规划。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中医药机构建设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筑风格、环境建设、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底蕴和特征。通过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巡讲、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等多种形式,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营造了解中医、热爱中医、发展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

将适宜的中医项目、中药品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计划》明确,将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统筹用好中医药、科技发展、人才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改善中医医院办院条件。支持中药材种植、生产及加工。落实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落实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医保政策,在支付方式改革中体现鼓励中医药服务和使用。争取倾斜政策,将适宜的中医诊疗项目、中医药适宜技术、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取消药品加成不含中药饮片政策,适当提高中医优势病种医保报销比例,促进中医药临床应用。实施中医药差别化价格调整政策,增加中药药事服务费等中医药特色收费项目,合理制定针灸、推拿、骨伤等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价格。健全以中医药特色优势评价为主导的中医医疗机构评审评价、绩效考核和综合监管制度。

同时加强督导考核。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情况纳入党委和政府绩效考核,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督查计划,加强跟踪落实和督查问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记者 吴楠)